澳門街道牌-中葡互相角力之地
澳門的街道牌舉世聞名,它是以藍白色的葡式Azulejo瓷磚砌成,具有濃厚的南歐色彩。澳門現存的街道牌共有兩種,包括:直式中文的舊版本以及橫式中文的回歸後版本。在舊版本上,我們能夠看到中葡彼此的明爭暗鬥。葡人為了顯得自己更勝一籌,因此安排葡文街名佔據路牌近四分三的位置,而只有一兩行中文小字在旁。華人亦在街道翻譯上予以反擊,他們往往用上較為低俗的字眼,如:「卑」、「咩」、「打」、「奴」、「忌」等,頓時把葡萄牙的歷史人物的名稱變得不優雅(如:「道咩卑利士街」、「比厘喇馬忌士街」)。澳門街名的另一特色是冗長,難以朗讀,澳門華人為了方便認路,一般會為他們增添別名,例如把「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說成「新馬路」、「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說成「荷蘭園大馬路」,雙重街名使外地人以至本地人對澳門街道一頭霧水。自回歸以後,為構建中葡雙方友好關係,澳門街道牌統一改成中葡文字各佔一半,顯得雙方地位同等,而且都是以橫式書寫,迎合現代中文。而在命名街道時,常用曾在澳門居住的中國歷史名人,如「鄭觀應大馬路」、「冼星海大馬路」等,以及周遭景色和建築,如「機場大馬路」、「新城大馬路」等,甚少使用別名,讓人容易記憶。
參考資料:<飛航天地> 2014/1、澳門街道網
(Visited 1,876 times, 1 visits today)
其實…現在澳門除了能找到直式中文版(第三代) 以及橫式中文版 (第四代),還可以在民國大馬路找到澳門第一代的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