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9日,南韓人會慶祝一個重要的本地節日—「諺文日」(或稱「韓字日」),這個節日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紀念朝鮮國第四國王—世宗大王在1446年頒佈《訓民正音》,自此朝鮮國擁有自己的文字系統,以發音符號代替源自中國的漢字,解決了「有音無字」、「言文分離」的問題。

首爾路牌中,古蹟景點類目的地常以漢字標示

不過,諺文在創立初期主要流行於民間,上流社會或者文人雅士依然重視漢字,甚至到了第十代君主—燕山君執政期間(1494-1506年),諺文因被用作咒罵政府的語言,而一度被禁止。

到了十九世紀末左右,朝鮮半島民族意識強烈提升,政府開始推廣諺文。例如1894-1896年的甲午改革,政府提出法律條文和公文應以諺文為主,漢字為輔。到了六七十年代,極力主張使用諺文的總統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小學漢字教育全被廢除,而當地報紙、雜誌等亦陸續降低漢字使用頻率。由於越來越少人學習及認識,漢字正逐漸被安樂死。

不過在南韓街頭,依然有不少路牌上的目的地除了標示韓文同埋英文外,還會加入漢字,反映南韓文字的歷史根源,例如「시청」(意思係「市政廳」)的對應漢字為「市廳」。不過對於部分南韓人來說,在路牌上加入漢字可謂多此一舉,指出其它國家的路牌通常只會寫上官方語言以及英文。另外,路牌上的漢字用法同中文並不相同,例如「龍山驛」中的「驛」字是車站的意思,但在現代中文卻採用「站」字,加上年輕一輩的南韓人不認識漢字,結果導致「兩頭唔到岸」。

Facebook Page「粵字改革學會」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盡講述韓國文字的由來,並反思現時「粵字」的不足,雖然篇幅頗長,但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Visited 914 times, 3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