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標誌」早於1968年誕生,由「國際復康組織」(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創造,並享有該標誌的版權,自此世界各地的建築師以及規劃師開始關注傷殘人士的可通達性,並在設計建築與公共空間時以「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作為原則,設計斜坡、微型電梯等無障礙設施以及去除過多的欄杆等障礙,使得任何人士可以享用不同空間。另外,由於此標誌隨處可見,它因而推動普羅大眾重視傷殘人士遭到歧視的問題,可謂貢獻良多。不過,一個名為「無障礙標誌專案」(Accessible Icon Project)的組織認為「原來標誌的人物姿勢生硬,手與腳像是機器的某部份,而重點似乎落在輪椅而非傷殘人士」,因而提倡一個全新設計的「無障礙標誌」。這個標誌有以下特點:

1. 頭部改為向前以及手肘改為向後,表示傷殘人士是行動的決策者,由被動角色轉為主動。
2. 輪椅的車輪有一個小缺口,表示輪椅正在移動中,而且是用以噴漆標誌的模版(stencil)的接口位
3. 新標誌中的人與其他由國際標準組織(ISO)認可的標誌上的人吻合,避免造成困惑。
4. 腳與輪椅保持一定距離,使標誌更容易被辨認出來。

由上述可見,新標誌的含意是「傷殘人士擁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去探索及參與這個世界」,從而進一步給予傷殘人士自由。不過這個標誌可能被人誤讀為「可以進行輪椅速度競賽」,另外它與舊標誌一樣沒有包括視障、聽障人士等在內,然而它們的數量在某些地區比輪椅人士更高。大家又對這個新標誌有何看法呢?它能否在不久將來取代舊標誌呢?

資料來源:
1. BBC News – Is it time for a new wheelchair access icon?
2. Slate.com – Does the International Wheelchair Symbol Need a Redesign?

圖片來源:BBC News

(Visited 1,277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