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菱形路,意義大不同
為數不少的交通標誌在世界各地大同小異,例如看到上方的紅色邊框倒三角形交通標誌,即使中間沒有標示文字,或者標有不同語言,大家也會大概知道這代表要讓前方車輛先行。不過下圖顯示的三個菱形標誌雖然相似,但當它們設於不同地區,意思便大大不同,大家能猜到它們的意思嗎?
先談談美國的黑底色的白色菱形標誌,美國人把這種道路稱為「菱形專線」(Diamond
Lane),它其實是近代城市規劃失誤的一項補救措施。「私己主義」(Privatism)是近代美國人普遍抱持的價值觀,他們總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加上美國面積與中國相約,但人口相比起來卻非常少,美國人因而在國內有較多地點選擇落地生根,而郊區的環境一般較老舊的市區自然優美,因此成為美國人置業的首選,結果很多住宅項目相繼出現在與市中心相距甚遠的郊區,成為美國現代城市規劃的原則。然而這種「城郊化」(Sub-urbanisation)或者城市雜亂擴展(Urban Sprawl)的城市規劃理念在現今社會為人詬病,由於人口密度過低,導致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數量不足,營運公司為了符合經濟原則,往往不會提供頻密的班次,行車路線亦有所限制。小編聽到不少留學美國的朋友抱怨說,在美國每三十分鐘來一班巴士相當常見,要到城內上班上學往往要花兩三小時。
Lane),它其實是近代城市規劃失誤的一項補救措施。「私己主義」(Privatism)是近代美國人普遍抱持的價值觀,他們總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加上美國面積與中國相約,但人口相比起來卻非常少,美國人因而在國內有較多地點選擇落地生根,而郊區的環境一般較老舊的市區自然優美,因此成為美國人置業的首選,結果很多住宅項目相繼出現在與市中心相距甚遠的郊區,成為美國現代城市規劃的原則。然而這種「城郊化」(Sub-urbanisation)或者城市雜亂擴展(Urban Sprawl)的城市規劃理念在現今社會為人詬病,由於人口密度過低,導致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數量不足,營運公司為了符合經濟原則,往往不會提供頻密的班次,行車路線亦有所限制。小編聽到不少留學美國的朋友抱怨說,在美國每三十分鐘來一班巴士相當常見,要到城內上班上學往往要花兩三小時。
由於等候公車時間長,加上路線選擇少,結果令美國人熱衷於駕車。然而車輛的迅速增加,令不少高速公路出現堵車,這種情況在繁忙時間(Rush Hour)更為明顯。長距離通勤以及長時間堵車除了加重環境污染外,亦浪費珍貴的油氣資源以及上班族可供休閒的時間。為了扭轉這個局面,一些地區政府於70年代開始在高速公路上特別劃出「高乘載車道」(HOV Lane)或「菱形專線」,只允許載有兩至三人的車輛駛過這條專線,從而鼓勵「汽車共乘」(Carpooling),也就是希望駕駛者能與居住在鄰近社區以及在同一地區上班上學的乘客共同使用同一輛車。不少幫助司機尋找對象進行「汽車共乘」的公司應運而生,有一個有趣案例是一名男生與一名女生因「汽車共乘」而結識,最終成為了情侶!另外,政府亦希望市民可以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並使用「菱形專線」,從而提升服務質素,進一步做到「綠色出行」。
不過「菱形專線」的成效備受質疑,有報導指美國2009年尚有76%的車輛只有一位乘客,而「汽車共乘」比率僅有10%。由於「菱形專線」使用率偏低,變相令其他行車線更擠塞,不少民間人士藉此指責「菱形專線」是加重交通擠塞的「元兇」。因此不少「菱形專線」變成了「高乘載收費車道」(HOT Lane),即可同時允許付額外收費的單乘客車輛行駛,也意味「菱形專線」在美國實行是失敗的。
在遊覽中國一些大城市時,小編發現在某些斑馬線前的各條行車線的地面上,都印有下圖的菱形標誌。難道中國也爭相仿傚美國,開始正視大城市的堵車問題,希望透過「汽車共乘」改善霧霾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個標誌純粹提醒駕車人士在一些沒有交通燈的十字路口慢駛,並需要讓行人先行。這個菱形標誌屬於「交通穩靜」(Traffic Calming)的一種,即可以令汽車慢駛的措施,保障行人安全。
至於最後那個在歐盟國家發現的黃白色菱形標誌,它的名稱是「優先道路標誌」,也就是當這條「優先路」(Priority Road)與其他道路相交時,其他道路的車輛必須讓優先路的車輛先行。或許大家會較為熟習右方的標誌吧,這個標誌於英國和香港都有使用,它們的意思差不多,分別在於這個規則僅限於下一個十字路口,而非黃白色菱形的全段。
(Visited 1,70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