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U-turn標誌,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掉頭行駛。但你又有否見過P-turn標誌呢?P-turn其實是一種緩解交通擠塞的方法,但在解釋P-turn前,我們應先了解「交通擠塞」問題的根本。有學者認為造成慣常出現的交通擠塞的主因是「交通樽頸位」(Traffic Bottleneck),而非整條路段的設計問題 [1]。「交通樽頸位」常見於信號及行車方向設計不良的路口、支路與主車道合併之處、隧道或大橋入口。換而言之,當你發現車輛在經過路上某些定點後頓時變得暢順,那些定點便是「交通樽頸位」。

 數十年來,交通學者們 [2,3] 針對路口出現的「交通樽頸位」問題,提出了多種方案,統稱為「非傳統路口設計」(Unconventional Intersection Design),它們的共同原理是透過不同的幾何設計和交通控制措施,實現禁止車輛在路口直接左轉(駕駛座於左方的城市)或右轉(駕駛座於右方的城市),從而確保主道路上的直行車輛不會受左轉或右轉車輛佔據的交通燈號時間、等候左轉或右轉的車輛隊伍造成的直行車道收窄,以及車輛左轉或右轉時速度變慢等因素影響,得以暢順地前進。
簡單而言P-turn的運作模式是先禁止車輛左轉,然後需要司機駛入看似高速公路匝道的增建弧形輔道,在駛回原來路口的右方道路後,直入本來希望左轉進入的路段。由於行車路線像P字,因此這種交通措施俗稱為P-turn。而P-turn的正名是Jug handle,它已面世超過五十年。
但是,若要在擁擠的舊市區額外加設輔道,難度便因空間限制關係大增。於是美國交通學者Reid [2] 提出了另一款P-turn,名為Quadrant Roadway,原理與Jug handle相若,分別就在於前者利用與路口相鄰的現存街道代替Jug handle中的弧形輔道,車輛可經由這些輔道轉左/轉右 [2]。
韓國首爾是另一個較廣泛採用「非傳統路口設計」的城市,目前全市已有超過2,000個路口禁止左轉。至於P-turn,當地政府以「P턴」(P-teon)為它命名,更特別為此設計一個世上獨一無二的交通標誌(最上圖),名稱為「우회로」(Detour),意思是繞路。
 
韓國政府對P-teon的實施頗為重視,它們於網上刊登一份詳細報告 [4],列明規劃P-teon時需注意的事項,例如是輔道的入口與主路口的距離最少為100米,避免造成輔道入口處擠塞。該報告亦提供了一個案例分析,路口名為「興仁之門」(흥인지문),位於著名的東大門附近。在P-teon實施一年後,路口的日行車量有所提升,雖然行車速度相若,但從其標準差可見行車速度較穩定。
實施初期
實施1年後
車容量 (架/日)
45,980
61,867
速度 (公里/時)
42.55
42.28
速度標準差
6.11
1.43
而報告較後部分有一個模擬測試,先假設在某大街的三個路口設置P-teon,然後對比實施前後的路況。結果顯示在行車量不變的情況下,雖然總體行車距離較長,但行車所需時間及延遲時間都縮短,可見P-teon有助緩解路口造成的交通擠塞問題。
實施前
實施後
總行車量
82,395
82,395
平均行車距離 (km)
4.304
4.900
平均行車時間 (分)
19.47
18.86
平均行車延遲時間 (分)
14.57
13.27

 

這種交通措施在香港一些經常繁忙的路口具有實行的潛力。譬如是九龍塘的窩打老道-對衡道-律倫道路口,現時車輛於窩打老道可右轉入對衡道。由於右轉的車輛數量眾多,因此在三條行車線中,特別指定一條只供右轉,變相令前行方向的車輛只能使用另外兩條行車線,造成「樽頸」。
解決方法就是先禁止在此右轉,然後要求司機左轉入下一個街口的羅福街,經過三次左轉後,司機回到原本的十字路口,然後直行入對衡道,如此可以令窩打老道三條行車線為直行,並騰出右轉所佔據的綠燈燈號時間,令窩打路道更暢通。要注意的是,由於香港的行車方向是「左上右下」,所以應變成禁止司機右轉,改為Q型的行車路線,也就是Q-turn。

不過,P-turn並非萬靈藥,它存有一些弊處,包括增加車輛經過路口的次數、對輔道構成交通壓力、在輔道口可能與行人發生衝突、對輔道附近的居民造成噪音等滋擾等。最後,P-turn容易對司機造成困惑,因此標誌和指示牌要相當清楚,否則司機可能過早轉入其他街道。在九龍塘的例子中,若沒有指示牌置於約道街口附近,司機可能誤入約道,無法通往對衡道。
而在美國新澤西州,由於沒有簡單易明的交通標誌,很多外來和年輕司機都被Turn一詞弄得眼花撩亂,迫使不少駕駛人士反對政府繼續建造新的Jug handle。
新澤西州的P-turn指示牌欠缺標誌,容易令司機產生困惑
簡單易明的韓國P-turn指示牌
還是中國厲害,要去西二環?請通過P-turn加Q-turn的多重考驗!
參考資料:

[1] Margiotta, R. A. (2012). Recurring Traffic Bottlenecks: A Primer Focus on Low-Cost Operational Improvements.[2] Reid, J. (2000). Using Quadrant Roadways to Improve Arterial Intersection Operations. ITE Journal.

[3] Quadrant Intersection. http://www.quadrantintersections.org/

[4] <P턴, U턴 설치 및 운영방안>,摘自:https://bit.ly/2xxKD8E

(Visited 25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