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香港有不少單車健將(如:黃金寶、李慧詩等)在國際賽事上屢獲佳績,但單車在香港卻不是。在2004年,全港每日騎單車佔所有出行次數的比例卻異常地低,只有0.5%,而且騎單車的主要目的是文娛康樂,而非為了通勤和購物。此外,香港雖然有170公里的單車徑,但分佈卻極不平均,主要集中在新界的新市鎮,而且自1994年起單車徑的長度不升反跌,這樣可見香港政府近年在交通規劃上堅持「以車為本」的原則。隨著社會不斷推廣單車的優點,市民對單車徑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促使有人早前在紅磡馬路上畫上單車徑標誌塗鴉,並在路邊放置「單車可使用整條道路」(MAY USE FULL LANE)的路牌。在歐美等地,這種與車道同在的單車標誌十分普遍,但向來有「潔癖」的香港政府卻快速清理現場,逃避市民冒著風險在馬路上騎單車的事實,事後沒有提出要改善港九市區的騎單車環境。雖然香港具備完善的巴士網絡,人均碳排放較世界各地低,但要改善市區的空氣污染情況,減少對機動車的倚賴是必然趨勢。而推廣單車出行是其中一個可行辦法,政府可考慮先在車流量較少而且闊度適中的道路上添置單車徑。若然項目取得成功,則可繼續擴展項目並建立市區單車網絡,使香港化身成另一個哥本哈根,成為低碳的單車之城!

資料來源:<香港社會發展指標>、<騎單車研究-最終報告(2004)>
圖片來源:太陽報、蘋果日報、City of Surrey

(Visited 28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