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不少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的購買力隨之上升,使更多人有能力擁有私家車。不過這些國家的道路通常較為狹窄破舊,汽車的急劇增多導致城市道路不勝負荷,造成嚴重交通擠塞問題。很多交通規劃師針對這個問題,經常採取相同的「解決方案」,就是不斷建造交通基建設施以增加容車量(例如:在廣州,樓高數層的立交橋屢見不鮮),他們更不惜遷拆樓房以騰出空間建路。然而,這種「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方式存有缺陷,新道路建成初期雖然有助提高駕車效率,但如此卻誘導更多市民以汽車代步,令交通問題日益惡化,繼而衍生更多的環境問題,造成惡性循環,這種稱為「更寛的道路,更多的車輛」(wider road, more cars)的現象在學術界中已有相關的討論。

廣州市的四層立交橋,被當地傳媒形容為便利市民出行的設施之一。

要徹底解決交通擠塞以及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應當摒棄「汽車無可取代」的固有想法,打造一個以步行及單車為主的城市,並推動多元化的交通模式(諸如電車、電動巴士等),從而騰出小型汽車佔據的大量空間,減輕道路負荷,以及減少人均碳排放。以下一系列圖片由一間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設計公司製作,它利用各種交通模式的專用道路標誌,簡單清晰地解釋了當地的《交通規劃指引》的重點:

圖片來源: Copenhagenize.eu

這張圖片簡單地介紹交通規劃的歷史。在十九、二十世紀初期,道路設計都是優先考慮行人和單車使用者的出行便利,目標是讓他們能輕易地到達城中不同地點。但從上世紀末至今,汽車成為交通規劃的重點,行人常要拐彎和匆忙橫過寛闊的馬路,公共交通工具的路線則迂迴曲折,騎單車出行則因單車徑斷斷續續等安全問題而成為奢想。

圖片來源: Copenhagenize.eu

圖片上方顯示大部份交通規劃師在規劃道路時往往以小型汽車為重點,下方則表明一個城市應當引進多元化的交通模式,另外做到需要「人車分道」,以保障行人和單車使用者的安全。

圖片來源: Copenhagenize.eu

《哥本哈根現代化都市交通規劃指南》的願景是提倡低碳出行,做到還路於行人及單車使用者,鼓勵市民乘搭綠色公共交通工具,減少對小型汽車的依賴,以及降低交通意外發生的頻率。

根據Good, Better, Best: The City of Copenhagen’s Bicycle Strategy 2011-2025,由於政府在政策和基建等方面大力支持單車出行,在2008年至2010年間平均約有36%的哥本哈根市民使用單車上班上學,而汽車僅佔29%!哥本哈根因此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單車之城」。

圖片來源: 路政署、Copenhagenize.eu

相信大家在香港騎單車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我們經常被「騎單車者下車」標誌(左圖)要求下車推車!這種情況顯示香港政府在規劃交通時並不優先考慮單車出行:首先,單車使用者需要遷就汽車駛經某些路段;其次,單車徑的設計存有不少安全隱患,例如:陡峭斜坡、陰暗隧道及急彎等。右圖中的標誌的意思是要求駕車人士下車並將車推過路口,這個說法雖是誇張,卻能明確地向交通規劃師提出請求,希望他們在進行規劃時為單車出行的便利及安全多出一分力。

(Visited 21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