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圖(Porto)是葡萄牙的第二大城,在18至19世紀,這裡曾是一個繁盛的海港,以葡萄酒及缽酒聞名於世。城中多座巴洛克式舊教堂內,擁有不少用黃金打造的裝飾,從中可想像到當時的繁華景象。

然而,從20世紀開始,波爾圖步向衰落,原因是首都里斯本的工作較優越,而且新住宅和設施都集中在城市郊區。即使波爾圖在1996年成功令舊城區成為世界遺產、2001年成為歐洲的文化之都、2004年成為歐洲冠軍聯賽主辦城市,吸引不少投資項目,市中心依然萎縮,當中有不少建築物已空置六七十年!

市長Rui Moreira在2013年上任後決定為波爾圖重新定位,試圖利用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扭轉困局,其措施並非急於大興土木,把老房子拆掉,而是要在保留原有的城市特色、居民與建築的同時,為市中心注入新元素,讓它起死回生。新政府的第一步是在2014年委託當地著名的設計工作室White Studio,為市政府設計一套全新的視覺系統,透過一系列簡單、統一、易懂的圖案拉近政府與民間的距離,同時呈現波爾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構建新的城市形象。


文字標誌-「Porto.」開始。在葡萄牙文中,「點」的叫法是「Ponto」,與波爾圖的讀音相似,因此成為了整個計劃的標題。此系統中最為矚目的部分,是那些藍白色的標誌。土生土長的設計師Eduardo Aires觀察到當地多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的外牆都貼有藍白色瓷磚,正正是城市最為獨特之處,故此用作配色基礎,在新設計上承傳這種傳統的建築風格。

此外,由這些藍白色瓷磚所組成的圖畫,通常是講述葡萄牙航海拓荒及民間生活的故事,設計師巧妙地運用這一點,把波爾圖的特色建築、美食、風俗等逐一刻劃下來,最終創作了70個獨立的藍白色標誌,用它們展現城市面貌。

描繪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皇子 (Infante D. Henrique) 拓展疆土的瓷磚畫

不僅如此,這些標誌經過精心設計後,每個獨立方格在拼湊起來時,圖案的線條能互相連接,表示城中各種事物是關連的,而非獨立存在,只有多元的社會才能構建完整的城市形象。

令人驚奇的是,當地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標誌,都改用了此系列的圖案。當你走到街上,會在修路圍板、警車、地鐵、政府大樓外牆,發現這些標誌的蹤影。

波爾圖市政廳新舊標誌對比
波爾圖地鐵

標誌更在不同的商品上採用,在今年5月,葡萄牙可口可樂公司決定在波爾圖開展名為「Patrimonio Revisitado」的專案。現時當地的可口可樂汽水罐上,都印有官方的波爾圖文字標誌,以及波爾圖歷史城區的藝術設計圖案,對旅客而言相當有收藏價值。

當地政府亦製作了各樣紀念品,讓旅客把波爾圖帶到全世界。近年,在配合其他文化措施的情況下,波爾圖變得聲名大躁,成功吸引新式企業進駐(如:文化創意產業),一些已失業近十年的居民因為這些新興行業而再次安居樂業。

「Porto.」計劃能夠取得成功,皆因這個視覺系統是開放的。White Studio表示日後標誌的數量會有所增加,另外他們在設計新標誌的過程中會與當地居民溝通,目標是讓標誌能夠展現每位波爾圖人的生活故事,以及自己對城市的印象。如此,「Porto.」便成功打造了一個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平台,透過標誌凝聚市民,以一個穩固的身份共同努力,令都市起死回生。至於另一原因,筆者認為是因為這些新標誌只是運用了簡單的線條繪製,並不像舊瓷磚般花巧。這種簡約的設計風格,好讓人們感受到波爾圖現代化的一面。

反觀香港的飛龍標誌,同樣是為了打造城市品牌 (City Branding) 而成的產物,但其設計理念完全是政府所謂的發展方向,卻忽略了民間生活及傳統習俗,在標誌成型後,亦沒有積極與私人企業及市民,討論推動文創產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龍」亦可代表中華民族或者中國人,未能突出香港獨有身份,難怪會惹來連番批評,包括「黑箱作業」及「浪費公帑」。有關香港飛龍標誌的設計與成效,還是留待日後再談吧。

訪問市長和設計師的短片: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Visited 282 times, 1 visits today)